我们知道当并列书写多个div标签,它们会纵向向下排位,如果我们想将多个div并列成一排,就得借助position,float,或display属性,这便是传统的盒模型做法。
而flex布局则是一种新的布局方案,通过为修改父div的display属性,让父元素成为一个flex容器,从而可以自由的操作容器中子元素(项目)的排列方式。
例如我们让多个div横向排列,传统做法是使用浮动,但浮空后因为脱离文档流的缘故,父元素会失去高度,这又涉及了清除浮动等一系列的问题。
而flex布局相对简单很多,修改父元素display:flex,你会发现div自动就排列成了一行,而且没有浮动之后的副作用,从回流角度考虑,flex的性能更优于float;随着浏览器不断兼容以及旧版本的淘汰,flex布局注定会成为更为流行的布局方案。
flex布局属性主要由容器属性和项目属性构成,下面我会分开讨论这两类属性。
容器属性
1.flex-direction属性
取值:row(默认) | row-reverse | column | column-reverse
用于控制项目排列方向与顺序,默认row,即横向排列,项目排列顺序为正序1-2-3;row-reverse同为横向排列,但项目顺序为倒序3-2-1。
column 与row相反,为纵向排列,项目顺序为正序1-2-3,column-reverse同为纵向排列,项目顺序为倒序3-2-1。
2.flex-wrap属性
取值:nowrap(默认) | wrap | wrap-reverse
用于控制项目是否换行,nowrap表示不换行;
举个例子:比如容器宽度为300px,容器中有6个宽度为60px的项目,nowrap情况下,项目会强行等分容器宽度从而不换行,那么项目实际宽度也就只有50px了,而非我们自己设置的60px。
wrap表示换行,即项目不会等分容器宽度,而是根据自身宽度进行排列,如果超出父容器宽度则自然换行。
wrap-reverse同样表示换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排会紧贴容器底部,而不是我们想象的项目6紧贴容器顶部,效果与wrap相反。
3.flex-flow属性
flex-flow属性是flex-deriction与flex-wrap属性的简写集合,默认属性为row nowrap,即横向排列,且不换行,如果需要控制项目排列与换行,推荐使用此属性,而非单独写两个。
4.justify-content属性
取值:flex-start(默认) | flex-end | center | space-between | space-around | space-evenly;
用于控制项目在横轴的对齐方式,默认flex-start即左对齐,center 为居中,对应的flex-end为右对齐。
space-between为左右两端对齐,即左右两侧项目都紧贴容器,且项目之间间距相等。
space-around为项目之间间距为左右两侧项目到容器间距的2倍,比较特别的布局,日常使用不太多。
space-evenly为项目之间间距与项目与容器间距相等,相当于除去项目宽度,平均分配了剩余宽度作为项目左右margin。
5.align-items属性
取值:flex-start | flex-end | center | baseline | stretch(默认)
用于控制项目在纵轴排列方式,默认stretch即如果项目没设置高度,或高度为auto,则占满整个容器,下面第一张图的项目没设置高度,其余图片中均为60px。
flex-start会让项目在纵轴紧贴容器顶部,flex-end与之相反:
center使用最多,自然不会陌生,在纵轴中心位置排列:
baseline比较特殊,它让项目以第一行文字的基线为参照进行排列:
注意,常理来说justify-content与align-items默认分别处理项目横轴,纵轴的对齐方式,但如果我们修改了flex-direction为column,它们处理的轴向会交换,也就是justify-content处理纵轴,align-items处理横轴。
6.align-content
取值:flex-start | flex-end | center | space-between | space-around | space-evenly | stretch(默认);
用于控制多行项目的对齐方式,如果项目只有一行则不会起作用;默认stretch,即在项目没设置高度,或高度为auto情况下让项目填满整个容器,与align-items类似。注意,如下演示的12个项目我均没有设置高度。
flex-start ,center,flex-end 与align-items属性表现一致:
space-around与justify-content保持一致,即项目之间间距为上下两端项目与容器间距两倍。
space-evenly同理,项目之间间距与项目到容器之间间距相等,space-between为上下两侧项目紧贴容器。
align-content其实也有baseline等其它可用值,表现与上面介绍过的属性一致,只是单行项目或多行项目的区别。
项目属性
介绍完容器属性,简单介绍下项目属性。容器属性是加在容器上的,那么项目属性呢,就是写在项目上的,就好比容器属性给ul,项目属性给li差不多一个意思。
1.order
取值:默认0,用于决定项目排列顺序,数值越小,项目排列越靠前。
2.flex-grow
取值:默认0,用于决定项目在有剩余空间的情况下是否放大,默认不放大;注意,即便设置了固定宽度,也会放大。
假设默认三个项目中前两个个项目都是0,最后一个是1,最后的项目会沾满剩余所有空间。
假设只有第一个项目默认为0,后面两个项目flex-grow均为1,那么后两个项目平分剩余空间。
假设第一个项目默认为0,第二个项目为flex-grow:2,最后一个项目为1,则第二个项目在放大时所占空间是最后项目的两倍。
3.flex-shrink
取值:默认1,用于决定项目在空间不足时是否缩小,默认项目都是1,即空间不足时大家一起等比缩小;注意,即便设置了固定宽度,也会缩小。
但如果某个项目flex-shrink设置为0,则即便空间不够,自身也不缩小。
flex-shrink为0,自身不会缩小。
4.flex-basis
取值:默认auto,用于设置项目宽度,默认auto时,项目会保持默认宽度,或者以width为自身的宽度,但如果设置了flex-basis,权重会width属性高,因此会覆盖widtn属性。
先设置了flex-basis属性,后设置了width属性,但宽度依旧以flex-basis属性为准。
5.flex
取值:默认0 1 auto,flex属性是flex-grow,flex-shrink与flex-basis三个属性的简写,用于定义项目放大,缩小与宽度。
该属性有两个快捷键值,分别是auto(1 1 auto)等分放大缩小,与none(0 0 auto)不放大,但等分缩小。
6.align-self
取值:auto(默认) | flex-start | flex-end | center | baseline | stretch,表示继承父容器的align-items属性。如果没父元素,则默认stretch。
用于让个别项目拥有与其它项目不同的对齐方式,各值的表现与父容器的align-items属性完全一致。
集成电路SoC设计技能之固件,验证和驱动开发(工程师)介绍
(一)固件开发或者团队介绍
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知识:
熟悉ASIC设计流程及主流EDA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并掌握FPGA/PXP流程,以及相关的仿真、验证工具。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能够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问题的及时解决。熟练掌握C、C++、Python等编程语言,用于编写固件代码。理解硬件原理图,具备基本的硬件调试能力,如使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等调试工具。具备出色的故障排除能力,能够快速定位和解决系统中的问题。开发电源管理策略,优化功耗和性能,熟悉SOC总线性能优化,如AMBA总线规划及优化,DDR控制器调优。掌握低功耗设计方法,能够在设计中考虑功耗优化。设计固件的系统架构,确保其能够高效地与硬件和其他软件组件协同工作。根据架构设计,使用编程语言编写固件代码,并进行单元测试以确保每个功能模块的正确性。使用调试工具进行系统调试,分析系统性能瓶颈,优化代码和系统配置,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设计和实施安全策略,进行广泛的稳定性测试,确保系统在各种环境下都能稳定运行。
固件开发的难点:
环境配置与依赖管理:阅读详细的开发环境搭建指南,使用虚拟环境来隔离项目依赖项,并定期检查更新依赖项列表以确保版本兼容性。编译与代码质量:仔细阅读编译错误信息以定位并修复问题,优化代码结构以减少复杂性和冗余,并使用高效的编译工具链和编译选项来缩短编译时间。功耗管理:采用低功耗设计技术,如多电压域、电源门控和动态电压频率调整(DVFS),并开发高效的算法和架构来减少功耗。硬件集成与验证:硬件模块之间的接口不匹配可能导致集成失败,验证过程中也可能发现硬件设计缺陷或性能问题。需要在设计阶段进行充分的接口规划和验证,使用仿真工具和测试平台对硬件设计进行验证和调试,并及时处理发现的硬件设计缺陷或性能问题。测试与调试:开发更为有效的芯片测试程序,以满足一次性流片对验证工具以及生产测试环节对更具有成本效益的测试软件的需要。
有效的SoC固件验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理解SoC架构与功能:彻底了解SoC的功能及其架构,这是进行有效验证的基础。对SoC的spec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对功能的理解准确无误,避免因误解而导致的验证偏差。制定验证计划:在SoC和IP之间划清界限,制定明确的SoC级验证计划。这有助于确保验证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避免遗漏关键验证点。采用多种验证方法:结合黑盒、白盒和灰盒验证方法,根据验证需求选择最合适的验证方式。例如,黑盒验证适用于发现解释级别的问题,如协议误解;白盒验证则适用于检查低层次的特定于实现的场景和设计角落;灰盒验证则介于两者之间,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和深度。进行功能验证:功能验证是确认SoC设计在功能场景及其应用场景中的预期功能。通过模拟块到块接口验证、总线争用验证以及协议和符合性验证等,确保SoC设计的各项功能均符合预期。利用bootcode与firmware相关验证技术:在SoC验证中,bootcode与firmware的验证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将bootcode写入ROM,并利用系统函数进行加载和验证。同时,对firmware进行全面的测试,确保其能够正确启动并运行SoC。采用先进的验证工具和技术:利用基于事件的仿真技术、混合抽象建模策略和方法等先进工具和技术,提高验证效率和准确性。例如,通过基于事件的仿真技术可以实现芯片顶层仿真(硬件固件协同仿真),从而更全面地验证SoC的功能和性能。持续迭代与优化:验证是一个持续迭代和优化的过程。根据验证结果和反馈,不断调整验证策略和方法,确保验证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同时,关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及时将其应用于SoC固件验证中。
开发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提高SoC固件的开发效率和质量
(二)驱动开发或者团队介绍
开发和维护与硬件设备交互的软件接口,即设备驱动程序;深入理解SoC中各个硬件组件的工作原理和接口规范;精通至少一种操作系统环境下的驱动程序开发,如Windows、Linux或RTOS;熟练使用C/C++等编程语言,以及汇编语言进行性能优化;能够实现高效的中断服务程序(ISR)以响应硬件事件;理解和实现内存分配与回收机制,确保驱动程序内存使用安全;实现同步机制如互斥锁、信号量等,以管理并发访问。 实现设备的枚举和识别逻辑,确保操作系统可以正确识别和配置硬件设备。
开发流程:
所需的知识:
驱动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三)验证开发或者团队介绍
SoC验证是确保芯片功能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芯片设计的一次成功率至关重要。验证工作约占整个设计工作的70%,提高验证覆盖率和验证效率是SoC设计验证部分最重要的研究内容。
SoC验证平台和流程搭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验证流程:
验证规划验证环境搭建验证模型开发 功能验证性能验证形式验证硬件加速与原型验证 系统级验证9. 验证结果分析与回归测试